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怀念旧版

首页 私法动态 私法名家 私法研究 私法讲坛 私法茶座 私法书架 私法课堂

>   民法专题   >   侵权法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

侵权法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23日 张民安 点击次数:4606

[摘 要]:
作为民事权利保障法的侵权法在民法典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是我国在设计未来民法典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未来民法典中单独设立侵权行为编,是侵权法重要地位的反映。我国未来侵权法应当践行无过错即无责任的一般归则原则,仅仅在行为人有过错时始责令行为人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除非某种制定法要求行为人就自己的非过错行为承担侵权责任。我国未来侵权法应当采取原则性规定与具体规定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对侵权法的一般原则、客观过错制度、就他人的行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严格责任以及侵权损害赔偿等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
[关键词]:
民法典 侵权法 归则原则 结构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在中国,民法典的制定虽然已经成为民法学界的共识,但如何制定民法典,则在学界存有极大的争议,其中最重大的争议有两个:即民法典的立法体例应当是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民法典的结构模式应当是法国式的还是德国式的。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界有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有人主张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应当坚持民商合一的原则,在民法典之外不制定单独的商法典;有人主张,中国在制定民法典时应当坚持民商分立的原则,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应当制定商法典。对于后一个问题,学者亦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我国民法典应采取法国式的民法结构模式,也有人认为我国民法典应采取德国式的民法结构模式,还有人认为,我国民法典既不应采法国式的民法结构模式,也不应采取德国式的民法结构模式,而应当采取同英美民法类似的结构模式。

一、民法典的结构模式对侵权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民法通则的规定过于简单、内容过于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主张民法典的立法体例应当采取民商合一的学者还是主张采取民商分立的学者,都认为我国应制定一部既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又符合法律发展潮流的、与国际社会相沟通的、完善的、现代化的民法典。1在未来的民法典中,侵权法处于什么地位,是像民法通则那样将其置于民事责任中,还是将它独立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编加以规定?主张不同民法典结构模式的学者,对此问题作出的回答是不同的。在中国民法学界,关于民法典的结构模式有下列几种学说即松散式、邦联式民法典、理想主义民法典及现实主义民法典。

(一)不同民法典结构模式下的侵权法

1.松散式、邦联式民法典结构模式中的侵权法

    所谓松散式、邦联式民法典结构模式,是指将我国现有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目前学者正在编制的物权法整编在一起,即构成中国民法典。2在松散式、邦联式的民法典结构模式中,侵权法的地位如何?学者没有作出详细分析。不过,从学者所主张的民法典结构模式中,我们完全可以说,对民法典采取此种结构模式的学者否认侵权法在民法典中的独立地位,认为民法典无须对侵权法单独设编,而仍然应让侵权法淹没在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民事责任”一章中。此种法典结构本身不仅存在着逻辑性差和体系性弱的弊端,而且在对待侵权法的地位问题上也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点,这就是,一方面它过分轻视侵权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没有将侵权法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认为合同法与侵权法虽然同属债法的范畴,但合同法的地位高于侵权法,因此,前者可以处于独立的地位,在民法典中单独设编,而后者则不可以处于独立的地位,在民法典中不单独设编。在现代社会,虽然对民事责任单独设编被认为是我国民法通则具有自己特色的标志,但是,此种民法结构并不符合现代民商法的基本规则,是法制发展水平不高的体现。

2.理想主义民法典结构模式中的侵权法

    所谓理想主义民法典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罗马式的民法典结构模式或法国民法典式的结构模式。此种民法典结构模式从尊重人的理念出发,认为民法典应当抛弃以“物”为核心的民法典结构模式,确定以“人”为核心的民法典结构模式。在理想主义民法典结构模式中,民法典被分为人身关系法和财产关系法两编,其中人身关系法被细分为自然人法、亲属法、法人法和继承法四个分编。财产关系法被细分为物权法、债权法总则、合同法以及知识产权法四个分编。3理想主义民法典结构模式的****缺陷有二:其一,第一编中的四分编的排列顺序不当,它将继承法分编放在法人分编之后,使人觉得法人亦有继承权,而实际上仅有自然人始有继承权。因此,在该分编中,继承法应当置于自然人法和亲属法之后。而如果采取此种模式,则法人在这一编中的地位又受到减损,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其二,此种民法典结构模式像松散式、邦联式民法典结构模式一样,亦没有突出侵权法的地位,而是将侵权法置于债权法总则分编中,不在民法典中独立设编,这与合同法在民法典中独立设编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侵权法的地位日渐重要且侵权法的内容急剧扩张的时代,将侵权法置于债权法总则中,否认其独立的地位,只会使债权法总则的结构失衡,因为,在当今社会,仅仅以简单的几个条文对侵权法作出规定是不现实的,法律应当对侵权法作出全面的、具体的规定。

3.现实主义民法典结构模式下的侵权法

    所谓现实主义民法典结构模式,是指我国民法典应当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民法通则和我国现行民事单行法为基础,通过借鉴德国民法典的结构模式,将民法典分为总则、物权、债权总则、合同、侵权行为、亲属以及继承七编。4在此种民法典结构模式中,侵权法的地位被提高到与合同法并驾齐驱的地位,单独构成民法典的一编。

(二)侵权法独立设编的意义

    在上述三种民法典结构模式中,现实主义民法典结构模式既考虑到了法律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又兼顾了中国社会客观情况的需要,符合民法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应为我国民法典所坚持。就侵权法的地位而言,在上述三种民法典结构模式中,第一种民法典结构模式和第二种民法典结构模式均未突出侵权法的地位,仅有第三种民法典结构突出了侵权法的地位,将它单独设为一编。民法典将侵权法单独设编,是中国民法典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是中国民法典克服民法通则弊端的反映,也是中国民法典革除大陆法系民法典弊端而吸收英美法系民法精髓的反映。在民法典中突出侵权法的地位,将其单独设编,其具体意义表现在:

    1.突出侵权法,将它作为单独的一编规定在民法典中,是侵权法地位显赫的必然要求。民法作为私法,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法,5因为,民法对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权利都作了明确、肯定和清楚的规定。然而,民法并非仅仅对民事主体的权利作出确认,它还通过众多的法律手段确保民事权利不被侵犯,并通过众多的法律手段使那些被侵犯和扭曲的权利恢复到没有被侵犯和扭曲时的状态。这样,民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权利保障法。民法对权利的保障如何实现?实际上,民法对权利的保障最终都是通过侵权法来实现的。侵权法认为,任何人,只要侵犯他人所享有的物权、债权和人身权,即应对他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只要此种侵犯行为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没有侵权法,民法所确认的民事权利即成为无源之水,其性质与道德权利无异。为求对民法所确认的权利进行保护,民法突出侵权法的地位,在民法典中单独设编,实有必要。

    2.在民法典中就侵权法单独设编,是克服大陆法系民法典缺陷的必要。在法国民法典中,侵权法没有被独立出来,法律关于侵权法的规定极其简单,因为法国民法典关于侵权法的规定仅有五条即第1382条、第1383条、第1384条、第1385条和第1386条,其中,前两条是关于过错侵权责任的规定,后两条是关于特定物所引起的严格责任的规定,而中间的一条是关于就物的行为所引起的一般性质的严格责任的规定和就他人的行为所引起的侵权责任的规定。除了民法典第1385条和第1386条的规定是具体的规定外,其它三条的规定都是抽象的规定。在德国民法典中,侵权法亦没有被独立出来,法律关于侵权法的规定同样过分简单,因为,德国民法关于侵权法的规定也主要有三条,这就是德国民法第823(1)条,第823(2)条以及第826条。

    其中,前一条是对过错侵权法的规定,后一条是对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加损害于他人的行为的规定,中间的一条是对违反制定法时的侵权责任的规定,除了前一条是具体规定外,其他两条都是抽象性的规定。侵权法内容的过分简单使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关于侵权法的规定基本上都是抽象性的和原则性的规定,此种规定虽然代表了人类思维所欲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此种规定也存在极大的问题,这就是,它使侵权法的透明度受到严重毁损,使侵权法无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肯定、清楚和清晰的指引。通过制定民法典,将侵权法单独设编,民法典可以对各种具体的侵权法律制度作出明确,清楚和肯定的规定,使法律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使侵权法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确定性的指引。

    3.在民法典中就侵权法单独设编,是克服我国民法通则弊端的需要。我国民法通则关于侵权法的规定虽较法国法和德国法详尽,但同英美发达的侵权法相比,我国民法通则关于侵权法的规定过于保守,许多重要的侵权法律制度没得到反映,许多先进的理论没得到遵循。通过制定民法典,将这些重要的侵权法律制度规定下来,可以使我国民法典关于侵权法的规定符合侵权法的发展趋势。

二、侵权法的归责原则

(一)侵权法归则原则的意义

    所谓归责原则,就是侵权法责令行为人就自己的行为或自己管理下的物的行为对那些遭受该种行为损害的人承担民事侵权法责任的根据。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归根到底是责任的归属问题,当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受害人财产或人身损害时,究竟该种损害是由受害人自己承担还是由行为人承担,侵权法应当作出明确的说明。如果侵权法规定,行为人的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应当由受害人承担,行为人不就自己的行为对受害人承担民事侵权法责任,则侵权法实际上考虑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它认为,同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相比,侵权法更应当保护行为人的行为积极性。因为,在任何社会,行为人行为的积极性都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文明昌盛的源泉。如果侵权法规定,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应当完全由行为人来承担,则侵权法实际上考虑的是受害人的利益,它认为,同公共利益的保护相比,受害人利益的保护更加重要。然而,无论是对行为人利益的完全保护还是对受害人利益的完全保护,都不符合侵权法所贯彻的利益平衡理念,因此,当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受害人利益损害时,侵权法既要保护行为人行为的积极性,也要保护受害人的利益,防止借口对行为人行为积极性的保护而忽视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或者防止借口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而损害行为人行为的积极性。侵权法平衡这两种利益的手段就是所谓的民事侵权法责任的归责原则。根据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有过错时,行为人才对受害人的损害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行为人的行为虽然造成受害人的损害,但如果其行为不存在过错,则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行为人不就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损害承担民事侵权法责任。这就是所谓的过错责任原则,根据该种原则,侵权法责令行为人就自己的损害行为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根据是所谓的过错,无过错即无所谓侵权法责任。所谓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实际上就是指过错侵权责任之外的归责根据,即严格责任,根据该种责任原则,如果法律明确规定,行为人应当就自己的损害行为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即便行为人在导致该种损害时没有过错。同过错责任原则相比,严格责任原则仅仅是特殊的归责原则,它以制定法的明确规定作为前提。⑥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侵权法的归则原则应有哪些?本文认为,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侵权法的归则原则仅仅有两个即过错侵权责任和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规则均不得被认为是我国侵权法的归则原则,因为,无过错责任仅仅是社会保障法所实行的原则,7而过错推定规则也仅仅是一种诉讼程序规则而非实体规则。8

    在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上, 19世纪初期的侵权法仅仅认可过错侵权责任原则,那时的法律还不知道严格责任为何物,因此,在19世纪初期,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单一的。这在法国1804年民法典中有明确的体现。在19世纪初期,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和第1383条虽然被认为是过错侵权责任原则的根据,但民法典第1384条、第1385条和第1386条并不像今天这样被认为是法国严格责任的根据,而仅仅被认为是过错推定的责任根据,因此,过错是法国确定侵权责任的唯一根据。919世纪末期以来,由于机械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事故发生,要求受害人证明机器主的过错对于受害人而言极其困难,在此种情况下,司法为对受害人提供保护,开始在法国民法典中找寻无需证明侵害人过错的情况下即可确定致害人侵权责任的根据。学者和司法判例在法国民法典第1384(1)条中找到了此种根据,因为该条规定,人们应当对人们所管理的物的行为所引起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该条并没有提到要将过错看作是侵权责任的一个条件。1020世纪30年代,法国司法在一系列的侵权案件中确立了法国民法典第1384(1)条的严格责任根据的地位,认为该条所规定的归责原则不是建立在过错推定基础上的过错责任原则,而是建立在危险物基础上的责任推定原则,即如果该条所规定的物造成他人损害,则该物的管理人即应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他不能靠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而免除自己的责任。这就是严格责任理论。严格责任理论的确立打破了过错侵权责任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为侵权行为的受害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护。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的法律都对严格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尽管此种规定所适用的范围或宽或窄,但它们都是侵权责任的
归责原则。在严格责任原则得到确立的今天,再主张侵权责任的单一化理论显然不合时宜,因为它违反了侵权法的发展趋势,对受害人保护不利。

(二)过错侵权责任原则

    过错侵权责任原则起源于古代罗马法,经近代法的继承,在近代各国民法中得到普遍确立并一直被沿用至今。我国民法通则对过错侵权责任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是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什么是过错?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作出界定。在我国,学者大多对过错作主观性的分析,认为过错是侵权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所抱的一种心理状态。学者之所以将行为人的主观意志状态看作是过错,是因为此种主观性的过错可以实现双重目的,即通过分析人们在实施侵权行为时的主观状态,侵权法可以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道德上的谴责,可以将过错分为各种轻重不同的类别并因此而责令行为人承担范围不同的侵权责任。主观性的过错理论所存在的问题是,它将原本应当由刑法完成的惩罚和谴责功能强加在侵权法身上,混淆了民法和刑法的关系,是民法发展水平不高的反映;主观性过错理论滥用民法上的民事行为能力理论,将原本应当仅仅在契约责任中适用的民事行为能力理论适用到侵权责任领域,对受害人的保护极其不利,也违反了公平原则;主观性过错理论要求法官根据行为人在行为时的主观意志状态来确定行为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范围,会造成损害与责任范围不一致的后果。11因此,在我国,在确定过错侵权责任原则的基础地位时,应当对过错采取客观性的分析方法,认为过错是行为人对某种民事义务的违反行为,只有当行为人的损害行为违反法律所认可的某种民事义务时,法律才能认为行为人的行为是过错侵权,也才能责令行为人就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
损害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将过错界定为某种民事义务的违反行为,其优点在于:当某种行为导致他人损害时,司法是否要责令行为人对他人承担过错侵权责任,取决于司法对该种损害行为的性质、功效等的裁量,及是否符合公共政策的要求;将过错界定为某种民事义务的违反行为,则当行为人的行为被认定为是过错行为时,行为人对受害人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将根据完全损害赔偿的原则来进行,而非根据行为人主观过错的程度,不会造成畸轻畸重的不公平后果;将过错界定为某种民事义务的违反行为,还可使我国民法关于过错的界定同现代侵权法的趋势保持同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观过错理论的地位一落千丈,而客观性过错理论的地位则扶摇直上,这在大陆法系国家表现得特别明显。法国民法典反映了此种发展趋势,在1968年明确废除主观过错理论而采取客观过错理论,其489-2条明确规定,处于精神错乱状态中的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应当对他人承担损害赔偿的侵权责任。

(三)严格责任原则

   “严格责任”,是指不以过错的存在为必要条件而产生的民事法律责任,也就是说,承担这种责任不必考虑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既使没有过错,只要造成他人损害,依法律规定也应由造成损害的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严格责任的实行主要是基于损害的客观存在,根据行为人管理的物的危险性质与所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由法律明确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明确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法对“严格责任原则”的认可根据。同过错侵权责任相比,严格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的例外,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说严格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其原因虽然多种多样,诸如责任的构成方面不要求过错的存在,责任的抗辩事由更严格,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行为人承担严格责任必须以某种特定的制定法的存在作为前提,无某种制定法的明确授权,任何人均不得被责令就自己的损害行为承担严格责任;而过错侵权责任的产生并不以明确的制定法作为前提条件,无制定法的明确授权,行为人仍然有可能要被责令就自己的损害行为对他人承担过错侵权责任,如果行为人的损害行为被认为符合民事义务产生的渊源的话;12另一方面,行为人如果被责令就自己的损害行为承担严格责任,此种责任的范围往往受到制定法的明确限制,行为人仅仅根据该种制定法所限定的责任范围承担侵权责任;而过错侵权责任的行为人往往要根据赔偿全部损害的原则承担侵权责任。在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规定行为人就哪些侵权行为承担严格责任?本文认为,参考当今发达国家的立法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将动物引起的损害、建筑物的坍塌所引起的损害、高度危险作业所引起的损害、环境污染所引起的损害以及地面施工所引起的损害等归入严格责任制度中。至于狭义的产品瑕疵所引起的损害,我国民法典不应当将其归入严格责任制度,而应当适用过错侵权责任。

三、侵权法的结构模式

(一)侵权法结构模式的意义

    所谓法律的结构模式就是法律的形式理性,是法律将原则与具体规范有意识地建造在法学思维的特殊模式里,使它们之间能够协调运作,共同发挥对人的行为的调整作用。侵权法的结构模式也就是侵权法的形式理性,是侵权法将侵权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规范作出合理的安排,使它们之间能够彼此衔接,互相补充,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侵权法的结构模式不仅仅关系到侵权法内在结构的协调,而且还关系到法官对侵权法的适用和人们对侵权法的遵守,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大法系国家侵权法的结构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一个国家的侵权法所采取的结构模式往往也不同于另一个国家的侵权结构模式。总的说来,现代侵权责任制度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化、高度抽象化的侵权法结构模式,它以法国现代侵权法为典型代表;高度具体化、明确化的侵权法结构模式,它以现代英美侵权法为典型代表。我国未来民法典所应采取的侵权法结构模式是什么,是法国法式的结构模式还是英美法式的结构模式?

(二)两大法系国家侵权法的结构模式

1.高度抽象化的结构模式

    法国民法典关于侵权法的规定,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适用范围的开放性,无论是其过错侵权责任还是其严格责任,都是如此。就法国民法典而言,其过错侵权责任的法律根据是第1382条,该条规定,任何人,如果其行为引起他人损害,则必须就其过错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法国过错侵权责任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其所适用的领域在表面上的开放性和不受限制性,凡一切损害,无论其性质如何,种类如何,只要是被告过错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被告都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3就法国民法典而言,其严格责任的最主要法律根据是第1384(1)条,该条规定,任何人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而且还要对自己管理下的物所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法国民法典第1384(1)条本身并不被认为是一般性质的严格责任的根据,而仅仅被认为是对民法典第1385条和第1386条所作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别的适用领域。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客观情况的变化,法国司法反映学者的要求,通过判例的方式将1384(1)条确定为一般性质的严格责任根据。在现代法国,民法典第1384(1)条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任何物,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是瑕疵物还是非瑕疵物,是人手所发动的物还是非人手所发动的物,是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还是静止状态中的物,只要引起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则物的所有权人或管理权人即应当根据该条对受害人承担严格责任,他们不得以自己没有过错为由而主张免责。14

2.高度具体化的结构模式

    在现代英美,侵权法对侵权责任的规定同法国法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关于侵权法的规定都是具体的,无论是对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的规定还是对严格责任的规定,都是非原则性的、非一般性的,而是高度具体的、明确的。就过错侵权责任而言,英美侵权法明确区分故意侵权和过失侵权,认为两种侵权责任都有自己特殊的构成要件,都有自己的特殊责任形式,因此,在英美,法律并不承认统一的过错侵权责任法的存在。就故意侵权而言,虽然所有形式的故意侵权都要求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具有预见和追求某种特定结果的主观意志,但这并不表明这些特定形式的故意侵权行为具有共同的责任构成要件,故意侵权行为不同,其责任的具体要件也不同。在英美,无所谓统一的故意侵权法而仅仅存在各种特定形式的故意侵权法。就过失侵权而言,英美侵权法虽然将注意义务作为各种过失侵权法的核心要件,但是,英美过失侵权法并没有因此而建立一般意义上的过失侵权法,他们的过失侵权法仍然是由具体的、特定的过失侵权行为法所组成。就英美的严格责任制度而言,法律也仅仅承认为数不多的严格责任制度,而不承认一般性的、普遍性的严格责任制度。

    这样,在英美法系国家并不存在侵权法(law of tort),而仅仅存在侵权行为法(law of torts),这就是,存在着一系列的作为或不作为,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提起各种特定的故意侵权诉讼或过失侵权诉讼15或严格责任诉讼。Salmond指出:“正如刑法是由确定各种具体的犯罪行为的众多规则所组成一样,侵权行为法亦是由众多的确定特定损害行为的各种规则所组成。在各种具体的情况中,根本不存在有关侵权责任的一般原则。无论我是被控实施了某种犯罪还是被告实施了某种侵权行为,我的对手都有义务来证明,我的案件符合某种具体的和既定的法律责任规则,而不是由我来辩明并证明我的案件符合某种具体和既定的正当理由或免责的规则。”16

(三)我国侵权法的结构模式

    我国未来民法典中侵权法的结构模式如何,是法国法式的高度抽象的结构模式还是英美式的高度具体的结构模式?本文认为,我国未来侵权法的结构模式既不应当是法国式的,也不应当是英美式的,而应当采取原则规定与具体规定相结合的结构模式。之所以我国侵权法不应当采取高度抽象的结构模式,是因为此种高度抽象的结构模式存在着适用范围过于宽泛的问题,它将导致他人损害的几乎所有行为都归于侵权责任制度中,都强制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对行为人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使行为人无法积极作为,从事各种活动。“在任何社会,行为人积极有效的作为是任何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没有人的积极作为就不可能有竞争,就不可能有经济的繁荣,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如果认为行为人在积极行为过程中的一切致损行为均为过错行为并因此而责令行为人承担过错侵权责任,则行为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即受到阻滞,从而从根本上违反了社会的公共利益。”17之所以我国侵权法不应当采取高度具体化的结构模式,则是因为此种结构模式也存在重大的缺陷,这就是,它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侵权法提出的要求,将使侵权法永远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因为,在此种结构模式下,侵权法也仅仅是将到目前为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侵权行为规定下来,当社会发展使新的侵权责任制度成为必要的时候,民法典无法为该种新的侵权责任制度提供明确的制定法根据。我国民法典之所以要对侵权法采取原则规定与具体规定相结合的结构模式,是因为,此种结构模式一方面克服了高度抽象结构模式和高度具体结构模式的固有弊端,
一方面具有这两种结构模式的优越性,使我国侵权法在对各种重要的侵权责任制度作出明确、肯定和清楚规定的同时,还能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此种结构模式中,具体规定反映的是各种重要的侵权责任制度,原则规定反映的是各种具体的侵权责任制度所共有的性质;具体规定反映的是既定的侵权责任制度,是对过去和目前社会所积累的侵权责任制度的清楚确认,原则规定反映的则是未定的侵权责任制度,是对未来社会可能产生的侵权责任制度的模糊确认。

四、我国侵权法的章目结构与具体内容

    由于侵权法应在未来民法典中单独设编,因此,该编的章节内容如何安排,亦有考究的必要。本文认为,我国侵权法可以分为五章,其具体内容是:

     第一章主要对侵权行为的意义作出界定,对归责原则即过错侵权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作出说明,对侵权责任与契约责任的关系作出界定,并对侵权责任和属于社会保障法范畴的无过错责任的关系作出说明。

     第二章主要对客观性过错理论作出说明,包括过错的界定、法定义务的产生根据、过错的判断标准、侵害他人有形财产而承担的过错侵权责任、侵害他人无形财产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侵害他人有形人格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和因侵害他人无形人格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其中侵害他人有形财产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包括因侵害他人动产和不动产时所产生的侵权责任;侵害他人无形财产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包括:因故意侵害他人无形财产所承担的侵权责任,主要有因故意引诱他人违反契约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共谋侵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欺诈侵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以及因威胁侵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过失侵害他人无形财产而承担的侵权责任,主要有专业人士就自己的过失陈述对自己的委托人或委托人以外的那些合理信赖该种陈述的第三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建筑物或产品瑕疵所引起的纯经济损失赔偿责任;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无形财产而承担的侵权责任;侵害他人有形人格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包括因侵害他人生命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侵害他人身体完整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以及因侵害他人健康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侵害他人无形人格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包括因侵害他人姓名权或名称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侵害他人自由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侵害他人肖像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侵害他人名誉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侵害他人隐私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因侵害他人贞操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以及因侵害他人尊严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

    第三章主要对就他人的行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作出规定,包括父母就其未成年子女或无行为能力的子女的行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雇主就其雇员的行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国家就其行政机构或公务员的行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学校就其学生的行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法人就其法定代理人的行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以及师傅就其学徒的行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

    第四章主要就严格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作出规定,包括因高度危险作业而产生的严格责任,因建筑物及物品而产生的侵权责任,因地下施工物而产生的侵权责任,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侵权责任,因产品瑕疵而产生的侵权责任及因其它特别法规定而产生的侵权责任。

    第五章主要对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和责任的限制与抗辩等内容作出规定,包括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相关责任的抗辩及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等。其中,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包括赔偿全部损害的原则、仅仅赔偿损害的原则、一次性要求全部损害赔偿的原则以及司法的自由裁量原则;18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抗辩包括三类即无过错的抗辩事由、法定秩序的抗辩事由和受害人态度的抗辩事由,其中,前一类抗辩事由包括被告已尽了合理注意义务的抗辩,损害系由第三人所导致和损害系由不可抗力所导致的抗辩;法定秩序的抗辩事由包括:法定职权的行使、权利的正当行使、私力救济以及紧急避险;受害人态度之抗辩事由分为受害人危险的自愿承担和受害人权利的事先免除;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包括损害的远隔性理论、损害的确定性理论、减损规则以及共同过失理论等。

注释:

1梁慧星:《为中国民法典而斗争》,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9页。

2参见梁慧星:《当前关于民法典编纂的三条思路》,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1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第170-189页;傅静坤:《民法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3页。

3同注②。

4参见梁慧星:《为中国民法典而斗争》,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20-25页;傅静坤主编:《民法总论》,中山
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4页。

5参见傅静坤主编:《民法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8页。

6张民安主编:《民法债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97页。

7参见张民安主编:《民法债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36-137页。

8参见张民安主编:《民法债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36页。

9HenriRoland LaurentBoyer, DroitCivilObligations,Reponsabilite delictuelle, 3e edition, litec, p18.

10张民安:《因物的行为而产生的侵权责任———法国民法严格责任制度研究》,载《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5月第1版,第326-327页。

11参见张民安主编:《民法债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79-181页。

12关于注意义务的产生根据,请参见前引8,张民安书,第191-195页;张民安、龚赛红:《法定义务在过错侵权责任中的地位》,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13EfstathiosK. Banakas, Tender is theNight: Economic Loss - the Issues, CivilLiability forPure Economic Loss, edited by
EfstathiosK. Banakas, KluwerLaw Internationa,l p16.

14前引,张民安书,第334页。

15R. F. V. Heuston and R. A. Buckley, Law ofTorts, twenty-first edition, London Sweet&Maxwell, p16.

16R. F. V. Heuston and R. A. Buckley, Law ofTorts, twenty-first edition, London Sweet&Maxwell, p16.

17张民安、龚赛红:《法定义务在过错侵权责任中的地位》,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18关于这些原则,请参见张民安主编:《民法债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69-174页。

作者系中山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

来源:

版权声明: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熊伟

上一条: 侵权法上“物的行为”研究

下一条: 是“物权法定”还是“物权自由”

娄宇:民法典的选择:劳动合同抑或雇佣合同

11-21

柳经纬:民法典编纂“两步走”思路之检讨

10-15

王利明:总分结构理论与我国民法典的编纂

10-15

冯建生:民法典编纂视角下商业特许经营合同的有名化

09-10

邹海林 :论《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担保物权”的制度完善

08-09

余盛峰:近代中国民法典编纂中的“习惯法”

09-06

方新军 :融贯民法典外在体系和内在体系的编纂技术

07-03

赵晓舒:民法典编纂中典权的困境与激活

07-03

王利明:债权人代位权与撤销权同时行使之质疑

06-21

杨立新: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逻辑结构的特点与问题

05-23

刘仁山:《民法总则》对《法律适用法》的回应与启示

05-23

李昊:损害概念的变迁及类型建构

05-23

房绍坤:论民法典物权编与总则编的立法协调

03-15

常鹏翱:回归传统:我国地役权规范的完善之道

01-15

罗昆:缔约方式发展与民法典缔约制度完善

12-31

战东升: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劳动法与民法的立法关系

12-20

叶名怡:个人信息的侵权法保护

12-11

王利明:我国民法典物权编的修改与完善

10-25

穆冠群:论英美法上的医疗特权

09-12

王利明:使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

09-01

张民安 林泰松:未成年人的过错侵权责任能力探究

09-16

张民安:公开权侵权责任制度研究

06-03

张民安:公司设立制度研究

06-22

张民安:公司瑕疵设立效力研究

11-01

张民安:公司资本主义原则与我国公司法

09-16

张民安:董事忠实义务研究

08-17

张民安 :股东股份价值评估权研究

05-18

张民安 :公司契约理论研究

05-18

张民安: 雇主替代责任在我国未来侵权法中的地位

06-23

张民安 中山大学法学院 教授:论物权人承担的作为义务

04-24

张民安:替代责任的比较研究

01-31

张民安:雇主替代责任在我国未来侵权法中的地位

09-21

张民安:美国侵权法上的售后危险警告义务研究

07-28

张民安:侵权法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

11-23

张民安 龚赛红:法定义务在过错侵权责任中的地位

08-27

张民安 龚赛红:因侵犯他人人身完整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

07-11

张民安:法国侵权责任根据研究(下)

07-04

张民安:法国侵权责任根据研究(上)

07-03

版权所有:中国私法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中国私法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7-8838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