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怀念旧版

首页 私法动态 私法名家 私法研究 私法讲坛 私法茶座 私法书架 私法课堂

>   民法专题   >   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理念及配置

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理念及配置


发布时间:2009年7月22日 王成 点击次数:4326

[摘 要]:
归责原则配置之前提,是找到促进损害发生的真正原因。归责原则需要解决责任成立的正当性问题。不同归责原则有不同的归责理念。过错责任原则针对过错而归责,有过错即有责任,有过错才有责任。过错成为责任的一般性正当理由,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无过错责任针对无过错(危险)归责,它是在考察过错、发现不存在可归责过错的基础上,针对造成损害的危险而归责的一种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可以有免责事由,也可以适用过错相抵。公平责任原则是一种利益平衡器,有助于舒缓社会的紧张关系。归责原则的适用,是个案的判断。归责原则存在互相配合适用的体系效应。
[关键词]:
侵权法;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笔者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生领域****的贡献莫过于给了老百姓创造自己生活的自由。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自由;同时,这种选择和自由又是有限制的,超出一定的范围,则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笔者看来,这种自由及责任正是中国社会经济30年来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这样的思想反映在民法上,就是《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关于过错责任以及第3款关于无过错责任的规定。过错责任使得民事主体有了自由活动的安全区。无过错责任则使尽管无过错但给他人带来损害的危险作业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了责任。笔者认为,在30年后的今天以及可预见的将来,都应当坚持《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和第3款的规定。这两款规定非常准确地反映了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关系。

    在法律规范原理上,使遭受损害之权益,与促进损害发生之原因结合,将损害因而转嫁由原因者承担之法律价值判断要素,即为“归责”意义之核心。[1]因此,归责原则配置之前提,是找到促进损害发生的真正原因。同时,归责原则需要解决责任成立的正当性问题,即是什么因素使得责任人承担责任具有了正当性?

    我国侵权法归责原则采二元归责还是三元归责,向有争论。笔者采三元归责说。基于此,本文讨论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及公平责任原则的归责理念,并讨论三种归责原则的配置关系。

    一、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理念

    (一)过错责任针对过错而归责

    现代民法上过错责任肇始于《法国民法典》之第1382条、第1383条,而法国民法典之基本渊源为人权宣言。近代民法之基本制度及原则,皆根源于近代社会之哲学原理。法律原则之精神,其出发点主要亦在限制、约束国家之日趋积极、主动,以换取国民各项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_之充分自由。[2]由此,过错责任原则与对抗政府滥施责任的人权保护具有内在联系。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规定被认为是我国侵权法上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基础。就其显而易见且不可能有分歧的文义可知,过错责任的承担以过错为必要。过错责任针对过错而归责,换言之,过错责任的承担是针对过错的,责任的存在因为过错而具有正当性。凡是因过错造成损害的场合,皆应当采过错责任来归责。作为结果的侵权责任,其原因是过错的存在。反过来,因为作为原因的过错的存在,就有作为结果的侵权责任的存在。由此,可以有两个推论:第一,有过错就有责任。不考虑侵权行为其他构成要件及免责事由对责任的限制,换言之,假定其他要件皆构成,同时没有免责事由存在的情况下,只要有过错,就会有责任的存在。过错的存在,是责任存在的前提。第二,有过错才有责任。有过错才有责任,意味着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即使其他要件构成,如果过错不存在,则不能给行为人施加责任。由此可以看出,过失为归责之最后界限,[3]过错责任实际上是民事主体的护身符。一个人只要确保自己没有过错,就可以确保自己没有责任。这意味着,存在看一个由行为人自我选择的安全区。

    (二)过错为何成为责任的一般性正当理由

    在各国民法上,过错责任皆是侵权行为主要的归责原则。那么,需要讨论的是,过错责任何以成为责任的一般性正当理由。此一问题讨论颇多。笔者仅从法律经济学角度加以分析。

    1、过错责任原则的门槛效应
    一个侵权事故发生后,会造成相应人身或财产的损失。但是事故发生后人身或财产的损失,往往并非是该事故的全部损失。
    假设一辆新自行车价值100元。自行车如果丢失,则会造成100元的损失。但是,为了防止自行车不丢,人们往往会买一把锁,假设锁的价值是10元。一个新自行车加一把锁,并不能确保它不丢失,只是丢失的可能性下降了。但是,尽管丢失的可能性下降,但自行车仍然丢失后,损失的就不单单是自行车的100元,而是自行车的100元加锁的10元,共计是110元。为了让自行车更保险些,有人就会买两把锁。的确,两把锁锁上的自行车,丢失的可能性会进一步下降。但是,一旦自行车丢失,损失将是120元。

    这一例子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比如,为了防止家里不被失窃,人们会花钱安装防盗门,有些人甚至会雇佣保安。为了防止不得病,人们会随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而更换不同的衣服。人们会饭前便后洗手,而洗手的频率会随着某种疾病传染危险的高低而调整。比如,在非典期间,人们洗手的频率明显高于平时。为了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会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为了防止发生产品事故,生产厂商会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为了防止发生交通事故,会要求行人和司机各行其道。

    这一例子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一个事故发生后,除了相应人身或财产本身的损失外,损失还包括因此投入的预防成本。第二,事故的不发生,也是有成本的。第三,投入预防,只是使事故的不发生概率下降。第四,预防投入是可以变化的。第五,存在一个****的预防。既然不预防事故肯定会发生,过度预防又不合算,而预防的投入是渐进的,那么,就存在着一个****的预防。在****预防的点上,投入的预防成本既可以保证自行车不那么容易丢,又不至于过度预防。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描述,就是投入的边际成本等于投入的边际收入。也就是说,预防成本的增加以及因此导致的事故发生概率下降以致于事故损失的减少,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达到了一个点,在这样的点上,多投一点再不会有收益;多一点过多,少一点不足。第六,这一****预防的点,就是过错的标准。

    我们可以用上述的思想来说明过错。过错的一般表述是,应当做而没有做。而应当做就是为了使得事故不发生而应当做。这样,过错和预防的观念就联系了起来,从而使得预防的思想可以用来说明过错,或者说,过错的思考可以转化为预防的思考。

    在每一个具体过错认定过程中,都会有一个点,在这个点的两边,分别是过错的有和过错的无。过错的有,意味着行为人在事故发生的预防方面,做得不够;而在过错的无这边,行为人在事故发生的预防方面,做得足够了。相应的,在过错的有这边,行为人要承担事故的责任;在过错的无这边,行为人不承担事故的责任。

    在过错存在、行为人承担事故责任时,行为人要承担的还包括已经投入的预防成本。而在过错不存在、行为人不承担事故责任时,行为人承担的只是事故的预防成本。经验告诉我们,前者往往远远大于后者。

    这样,过错责任意味着存在一个门槛。在门槛的一边,属于行为人行为自由的安全区;跨越门槛则意味着成本的突然增加。

    2、过错责任有助于激励民事主体采取适当的预防
    侵权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社会整体还是对事故关系人,都是一种悲剧。绝大多数事故都可以通过事前的预防投入避免或者减轻;但是,投入成本预防一个事故的发生需要激励。因此,要求或者激励行为人投入成本对侵权事故加以预防,具有正当性。责任就是一种激励手段。责任的施加是外部性内化的过程。外部性内化使得社会成本变成了行为人的私人成本,从而可能对行为人产生行为的激励。在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一方当事人时一方的过错责任以及事故的发生取决于双方当事人时双方的过错责任,有助于激励民事主体投入成本进行适当的预防。
    在过错责任的背景下,假设过错的标准是明确的、或者尽管不明确但却是人们可以感知的,那么,每个行为人都会面临着一个选择,选择在门槛这边还是选择在门槛的那边。假设民事主体都愿意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过错的门槛效应有助于民事主体选择投入适当的预防成本,而不愿意承担事故的责任。因此,过错责任有助于激励人们投入适当的预防,从而使事故以适当的概率发生。当然,过错标准的确定,会影响到人们的选择。可见,适当的过错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3、过错责任原则有助于经济发展
    经济的活力来源于行为的自由,过错责任原则与经济活力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过错责任原则要求,有过错才有责任。在具体的情境下,只要行为人投入适当的预防,就为自己争得了自由的空间,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和创造,而无需担心责任。

    4、过错责任原则有助于社会道德的维护
    过和错,皆具有道德的贬抑性。要求行为人投入成本进行适当的预防具有正当性,那么,没有进行适当的预防则不具有正当性。行为人承担过错责任之所以具有正当性,是因为行为人有过或者错了。而过或者错之所在,在于没有投入适当的预防。

    5、过错责任承担的另一个正当性
    在过错责任的情境下,让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同时,必须让行为人明白,怎样才能够避免责任。换言之,承担责任是因为错了,那么需要告诉行为人,怎样是对的、怎样才可以避免责任。行为人只要没有过错,就可以避免责任。

    (三)简单的小结

    既然过错责任是针对过错来归责的,而因过错让行为人承担责任具有一般的正当性,如果侵权结果是因为行为人过错发生的,同时,该侵权结果可以因为没有过错而避免,那么,该侵权行为就应当采用过错归责。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理念

    (一)无过错责任针对无过错(危险)而归责

    1、无过错责任的现行法根据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本条是我国现行法上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根据。据此,仅仅有第106条第3款本身并不足以在具体案件中适用无过错责任,还需要另有具体“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才会有无过错责任的适用。《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的高度危险责任,即是具体‘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触电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又是对《民法通则》第123条适用情况的解释。

    2、无过错责任的概念及理解
    一般认为,无过错责任,也称为严格责任、危险责任。无过错责任是否限于危险责任,值得讨论。但是危险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概无疑义。[4]当然,比较二者关系,还取决于危险责任的界定。[5]本文为讨论的方便,除非特别指出,将危险责任与无过错责任视为同义。

    对无过错责任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无过错责任是指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只要有侵权行为、损害后果以及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这是目前我国大陆学者的通说。[6]有观点进一步指出,《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没有准确反映无过错责任的真实含义。[7]此种观点之理论依据在于所谓原因责任主义。[8]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在确实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承担的民事责任。危险责任,是指从事危险活动之人,因该活动具有损害之“危险”,于损害发生时,即基于“危险”本身而令其负担责任之意。[9]准此以言,以危险责任界定无过错责任,则是指因危险作业本身、而不是当事人过错引发的损害而承担的责任。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过错,则应当承担过错责任。这一观点认为,按照无过错责任归责,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包括了无过错的要件。而《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非常精确无误地反映了无过错责任的归责理念。

    笔者坚持后一观点。

    3、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理念
    按照前一种观点,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中不包括过错。既然不问有无过错,只要有损害后果,同时有因果联系,即构成侵权行为,实际上就是结果归责。此种结果归责与人类早期的结果归责在理念、适用范围、责任机理及赔偿范围方面存在不同。[10]但就实际效果而言,不能否认,无论当事人是否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责任,就是一种基于结果的归责。按照后一种观点,无过错责任的构成要考察行为人的过错。只有在行为人的确不存在过错的场合,才让其承担责任。因此,无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中,应当包括“无过错”这一要件。

    上述两种观点区别的实质,在于对无过错责任归责理念的不同理解。

    前一观点针对损害结果归责。这种观点划定某些场合,在这些场合,只要发生损害后果,则应当由某一方当事人承担责任。责任的有无取决于结果的有无。因此,在这些场合,某一方当事人是另一方当事人的保险人,同时,另一方当事人还无需为此支付保险费。

    后一观点则针对危险而归责。侵权事故发生后,首先需要考察过错的有无。如果没有过错的存在,则说明该事故的发生是适当预防之外因危险本身造成的损失。此时,如果由受害人承担损害后果有违基本公平时,则将损害后果转由行为人来承担。而行为人之所以成为责任人,不在于其过错,在于其拥有或者运行着危险,而无论其是否从该危险行为中获利。[11]

    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第519节规定:(1)进行异常危险活动者应当对该活动给他人人身、土地或动产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即使已善尽其注意义务以预防损害发生。(2)上述严格责任仅适用于该活动所具有的异常危险造成的损害。

    该节规定的责任不是针对被告的任何故意或过失(无论活动本身的过失还是操作方法上的过失)。它所针对的是异常危险活动本身及因此造成的损害。其法律政策的基础是,因自身目的而从事异常危险活动的人,对因此造成的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行为人必须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危险责任的针对危险本身来归责的思想,在德国危险责任理论之萌芽时期即已产生。作为德国法学界使用“危险”一词说明责任原理的第一人,李林格(Leoning)在其名著《公务员违法行为之责任》中主张,具有“危险性”之活动,应基于其危险而适用无过失责任。其意旨略为:近来盛行之大企业,于设立或者营业活动过程中,纵使极尽注意之能事,对其员工及第三人,仍难免致生各种危险。基于此一事实,对于使他人濒于危险状态之人,就该危险所生之损害,应课以无过失赔偿责任。[12]危险责任的基本根源,即在于我们所必须忍受,而在本质上无法完全控制的特别技术危险。故支配或利用“危险根源”的人,虽无可归责之过失,也应负担该危险所生之损害,此即危险责任之最终基础。
[13]可见,危险责任不是对不法行为所负责任,危险责任的根本思想在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14]

    波斯纳认为,无过失责任是在过失责任主义无法达成侵权行为法之功能与目的时,在某些意外事件,被告无法以善尽注意义务全然避免损害发生,为使被告变更活动方式或地点,而使被告负担损失赔偿责任。[15]

    笔者赞同并坚持后一观点。因此,笔者坚持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在考察过错、发现不存在可归责过错的基础上,针对造成损害的危险而归责的一种归责原则。如果没有过错的考察,也就没有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1、无过错责任原则如何适用
    无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中,要求考察过错。经过考察发现行为人的确不存在过错,或者受害人无法证明行为人存在过错的时候,无过错责任才有适用余地。如果经过考察,发现行为人存在过错,则应当按照过错归责。如果将无过错责任定位为行为人的确不存在过错、因为作为本身危险而承担的责任的话,归责原则的类型,除了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以外,还有结果责任原则。

    结果责任原则针对结果来归责。结果责任原则就是无论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发生损害后果,就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结果责任原则的构成要件中不包括有无过错的考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前一种观点理解的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实际上是结果归责原则。

    2、无过错责任可以有免责事由
    根据前面的分析,无过错责任是行为人对危险作业本身造成损害承担的责任。围绕危险作业发生的损害的原因很多,以高压电造成的损害为例,根据《触电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的规定,因高压电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电力设施产权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1)不可抗力
    危险作业本身具有的危险造成的损失,可能是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在不可抗力造成损失的场合,危险作业和无危险作业是没有区别的。比如,严重的雪灾可以使高压电线杆倒塌造成损害,也可以使大树折断造成损失,如果大树的所有人因不可抗力可以免责,高压线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也应当可以免责。

    (2)受害人以触电方式自杀、自伤
    根据《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危险作业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为在受害人故意的场合,并不是危险作业本身的危险造成的损失,如果让危险作业人承担民事责任,则与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理念相违背。在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危险作业与任何无危险的作业没有任何区别。一个高速行驶的列车和一棵静止不动的大树没有任何区别。受害人以触电方式自杀、自伤,属于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失的情形。

    (3)受害人从事犯罪行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行为造成损失
    受害人从事犯罪行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行为造成损失,说明这并不是危险作业本身造成的损失。此点与前两点的情况相同,只不过受害人的行为同时具有刑法、其他法律或行政法规上的不法性。
    另一方面,《触电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第3、4项规定的受害人从事犯罪行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行为的情形,不单单为危险作业所独有。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曾认为,行使侵权行为之损害赔偿请求权,其被侵害人不得主张自己具有不法之情事,而请求加害人赔偿。此乃因请求人一方既有不法之情事,已为法律所不容于先,如仍许其请求他方赔偿其损害,无异助长请求人一方不法原因事实之发生及扩大,自为法律所不许。[16]在任何场合,因受害人从事犯罪行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行为造成的损失,都应当由其自己承担责任。围绕危险作业发生损害的场合,也不应当由危险作业人承担责任。
    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第523节、第524lA节分别规定了原告自甘风险及原告的异常敏感特性均可以免除被告的严格责任。第524节规定,原告明知且不合常理地使自己遭受异常危险活动之害,被告可以主张免除自己的严格责任。而一般过失不构成被告的免责事由。

    3、无过错责任可以适用过错相抵
    无过错责任是否可以适用过错相抵,素有疑义。如果采结果责任说,无过错责任是结果责任,那么就不能考虑过错。但是,如果将无过错责任界定为没有过错时承担的责任,或者说是针对危险作业本身引发损失承担的责任,那么存在过错相抵是可以的。即,如果损害是由于受害人过失和危险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危险作业人只承担作业本身引发的损失。受害人要为自己的过错负上责任。从受害人角度分析,是受害人一方的过错责任;从危险作业人角度分析,则属于过错相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偿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适用《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可见,现行司法解释支持这样的分析。

    4、简单的小结
    从现行法关于无过错责任的免责事由及适用过错相抵的规定来分析,也可以佐证笔者前面讨论所持的主张,即无过错责任并非结果责任,并非有结果即让所有人、管理人或行为人承担责任。归责原则的核心含义是使损害转嫁到造成损害的真正原因上。无过错责任或者危险责任仅仅是针对危险作业本身造成损失而施加的责任,不具有任何道德贬抑性。如果损害是由于危险作业人的过错造成的,则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如果是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则不应当由危险作业人承担责任。反过来,如果不能证明损害是危险作业人本身的过错造成的,也不能证明是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则推定是危险作业本身造成的。

    三、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关系

    (一)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归责理念不同
    过错责任是因行为人过错而承担的责任,有过错即有责任、有过错才有责任。因此,过错责任是针对过错归责的,具有道德贬抑性。无过错责任或者危险责任是针对危险行为本身归责的,换言之,损害是由危险本身引起的,而不是由所有者或者管理者的过错引起的。危险的存在,使得危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具有注意义务。但是,危险本身意味着,即使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尽到了适当的注意义务,仍然可能由于危险本身造成他人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围绕危险发生的损害后果,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因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没有尽到适当注意义务造成的;也可以是因为危险本身造成的。因注意义务没有尽到造成的损失,应当采过错归责;因危险本身造成的损失,应当采无过错归责。

    原因不同,原因者不同,因此责任者也应当不同。

    此点可以波斯纳法官在Indiana Harbor Belt Railroad v.American Cyanamid Co.一案的判词作为佐证。波斯纳法官强调:“在行为之危险性得以善尽注意义务(亦即无过失)加以避免时,过失责任主义足以发挥侵权行为法之功能,此时无须采取无过失责任主义。但是某些特殊意外事故,无法以善尽注意义务加以避免,而只能以改变活动方式或地点,使意外事件在别地发生,或因而减轻损害之危险;或只能减少活动范围,以减低意外事件之发生次数时,无过失责任即提供行为人一项过失责任无法提供之诱因,使被告尝试其他避免意外事件发生之方法,或在无法避免事故发生时,更换地点、改变活动方式、或减少(甚至不从事)发生意外事故之活动。”[17]

    (二)过错责任具有道德贬抑性,而无过错责任不具有道德贬抑性
    过错责任原则针对过错归责。行为人之所以成为责任人,是因为有“过”或者“错”。而“过”“错”皆属于道德的否定性评价,即使我们以预防的投入赋予过“错”新的含义。危险责任不是对不法行为所负的责任,法律要求行为人承担责任不具有道德贬抑性。危险责任的成立,在于合理分配现代文明社会无法避免的损害,基于社会正义的要求,由较能负担损失的一方承担责任,不存在惩罚或者责难的理由。[18]

    拉伦茨教授认为,危险责任和过失责任是不能放置在一个分数上量定的,法律不能一面允许,同时一面非难;一面赞同,同时一面反对。[19]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区分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一方面,使原本不具有任何可归责过失的赔偿义务人成为过失加害人,从而蒙受道德非难之重担;另一方面,会出现大量并无归责过失可言的危险责任,易使一般人认为过失归责已经没有必要,从而引起伦理基础的动摇和崩溃。[20]其结果,是模糊了损害发生的原因,弱化了归责原则体系的作用。

    (三)过错责任存在安全区,无过错责任则没有安全区
    在过错责任原则下,责任人是因为有过错而承担责任,此即有过错才有责任。行为人要想避免责任,就需要投入成本提高注意程度。行为人只要投入了适当的预防成本,则可以使自己停留在过错门槛一边的安全区。而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责任人并没有过错,损害是因为危险本身造成的。责任人只要从事该危险作业,就可能会有损害的发生。换言之,危险作业本身导致的一定概率的损失,是从事危险作业必然的代价。行为人承担危险责任,是从事该种危险作业的成本。行为人可以通过保险来分散自己的损失。

    当然,因危险本身发生损害,如果投入足够的预防,损害发生也许可以减小到很低的概率。但是,第一,尽管是很低的概率,但损害依然可能发生;第二,为了使危险本身发生损害的概率降到很低,需要投入过高的成本,从而使得避免损害发生的成本,反高于损害发生以后付出的成本。这样的结果与人类基本行为方式是相违背的,要求具体民事主体付出过高成本,可能的结果就是导致危险作业被放弃。而危险作业的存在,本身是社会所需要的。

    (四)在民事责任法上,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后果的严重性存在差异
    过错责任往往要重于无过错责任,过错责任往往还会导致精神损害赔偿或者惩罚性赔偿。其原因就在于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理念上的差异。过错责任具有道德贬抑性,危险责任不是对不法行为所负责任,危险责任的根本思想在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21]因此,危险责任不具有非难性。因为法律不能一面允许,一面非难;一面赞同,一面反对。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危险责任多有一定最高赔偿金额的限制,而且受害人不能请求慰籍金,由此可以推知,依法律判断,危险责任应从轻斟酌。[22]

    四、公平责任原则的归责理念

    (一)公平责任原则是一种利益平衡器,有助于舒缓社会的紧张关系

    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责任原则,指在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法律又无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让一方当事人承担损失有违公平时,根据民法公平原则,由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害给予适当的补偿,当事人合理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

    与过错责任原则针对过错而具有的道德贬抑性、与无过错责任针对危险而具有的分散风险性不同,公平责任原则起着利益平衡器和舒缓社会关系的作用。

    公平责任原则适用于双方当事人都不存在过错、也无法律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场合。在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场合,不存在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过错,也不存在危险责任归责所针对的特定风险,但是损害依然发生了。此时,如果让一方当事人单独承担损失,则与民法公平原则相悖,也会导致社会关系紧张。而公平责任原则将损失合理分担到双方当事人身上,使利益实现了平衡、紧张的社会关系得到舒缓。

    因此,公平责任之存在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过错归责和无过错归责无法替代的方案,而这种方案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正当性。

    公平责任原则使得法律具有了人情味。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民事案件的处理,要综合考虑天理、国法和人情。[23]而公平责任原则属于其中的人情部分。事故无情,但由于公平责任原则的存在,使得无情的事故处理结果具有了人情味。

    (二)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争论

    《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自《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公平责任原则以来,围绕公平责任原则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1、否定说
    否定说反对将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其理由主要有:第一,公平责任不够作为原则的资格。一方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归责的案件数量太少;另一方面,公平责任原则只能够适用损害赔偿一种责任形式,其他责任形式则不能适用。第二,公平责任原则属于无过错责任的范畴。第三,将公平原则作为归责原则,与过错原则及无过错原则相提并论,可能有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造成三种归责原则主次不分,将个别现象上升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造成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不公平的印象。第四,将公平责任原则作为归责原则不符合《民法通则》的立法意图。公平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没有必要在侵权法中再确立另一项原则。[24]第五,《民法通则》并没有规定公平责任原则是一个归责原则。[25]

    2、质疑说
    质疑说认为,公平是最高法律原则,实无疑问,但须加以具体化,始能作为可适用的法律规范,过失责任和无过失责任亦具有公平的理念,似不能否认。《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虽具有道德法律化的理念,但作为一个法律规范,有两点应予说明:第一,《民法通则》第132条所谓“依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主要是指财产状况而言,法律所考虑的不再是当事人的行为,而是当事人的财产,财产之有无多寡由此变成一项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由有资力的一方当事人承担社会安全制度的任务。第二,在实务上,难免造成法院不审慎认定加害人是否具有过失,从事的作业是否具有高度危险性,而基于方便、人情或者其他因素从宽适用此项公平责任条款,致过失责任和无过失责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功能,软化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体系的构成。须特别指出的是,《民法通则》立法者并未将加害人的财产状况作为过失或无过失侵权责任成立后决定损害赔偿的一项因素。《民法通则》第132条以当事人的财产状况作为责任的发生原因,但于其他情形并不斟酌加害人的财产状况以减轻损害赔偿金额,赔偿义务人难免贫乏无以自存,衡诸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前后未尽平衡,是否合理,似尚有研究余地。[26]

    3、肯定说
    肯定说赞成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侵权法独立的归责原则。[27]笔者持肯定说,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否定说所持几点理由并不能成立。
    其一,公平责任原则本身是兜底条款,因此适用的量少,不是否定其正当性的理由。否则,显失公平作为合同可撤销事由也不具有正当性。[28]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有限恰好是公平责任原则的存在意义。如果法律上有大量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需要,说明归责体系出现了问题。
    其二,公平责任原则不属于无过失责任的范畴。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适用要排斥公平责任原则。如果法律规定要适用无过失责任原则,则没有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余地。
    其三,公平责任原则与民法公平原则不同。民法公平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所有民事立法、司法皆具有拘束力。但是,民法基本原则只能反映和体现在具体规范中,—般不能作为裁判规范直接适用于具体案件,否则将会破坏整个民法的规范体系。公平责任原则是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只适用于侵权法领域。公平责任原则是民法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可以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裁判。
    其次,质疑说担心的几点也不能成立。
    其一,《民法通则》第132条所谓“依据实际情况”,并非主要指财产状况。根据笔者的经验,法官在裁判案件时,遇到需要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案件,法官可能不会明确究竟依据何种实际情况,但是应当不会仅仅根据当事人的财产状况。一般情况下,法官会根据自己心中的公平标准对当事人分担的比例做出裁判。即使如质疑说认为的,公平责任原则仅仅将财产状况作为责任的发生原因,而加害人的财产状况在过失或者无过失侵权成立后决定损害赔偿时,也会影响到具体数额的确定。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重要因素,而精神损害赔偿一般仅仅出现在过失责任的场合。
    其二,由于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前提是当事人双方均无过错、且法律没有规定要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者结果责任原则,因此,法官首先需要审查过错的有无以及法律有关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别规定,从而不会出现质疑说担心的“基于方便、人情或者其他因素从宽适用此项公平责任条款”的情况。

    (三)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

    1、公平责任原则适用于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况
    在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存在过错的场合,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只有在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可能有公平责任的适用余地。
    2、公平责任原则适用于法律未特别规定要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场合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需要法律的明确规定。因此,在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如果法律规定要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则应当适用。只有在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法律又没有特别规定要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才可能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因此,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有限。但是,与作为合同可撤销事由的显失公平一样,它起着兜底条款的作用。

    3、公平责任原则是一种授权条款
    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如何分担损失,由法官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案件的处理,由法官结合内心确信的公平观念,根据案件实际做出处理。

    4、公平责任原则分配的只是可金钱化的基本损失
    公平责任原则分配的只能是可金钱化的损失,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只有能够转化为金钱时,才可能由公平责任分配。就责任形式而言,只有损害赔偿,才有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余地。公平责任原则分配的只能是基本损失,精神损失一般不属于公平责任的范畴。

    (四)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有学者认为,公平责任原则共有三类:(1)《民法通则》第128条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2)《民法通则》第133条第1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3)《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29]按照这一观点,第132条仅是公平责任原则的一种情况,而不是归责原则本身。

    笔者认为,《民通意见》第132条是关于归责原则本身的规定,只要符合第132条的规定,则应当按照公平责任来归责。至于第128条防卫过当责任、第129条紧急避险过当责任,皆有“过”在其中,因此,似与公平责任原则之归责理念有所不合。对于第133条后段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适当减轻其民事责任的情形,可以理解为过错推定之减轻免责条件,似乎也与公平归责之理念有所不合。

    还有观点认为,《民通意见》第157条属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范畴。该第157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受益人给与一定的经济补偿。[30]

    笔者认为,第157条规定的实际是不同的几种情形。一种情况是帮工,即一方为了对方的利益而进行帮工,在帮工中受伤。此时,应当按照《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4条的规定处理。另一种情况是无因管理,即一方为了对方利益进行管理行为,造成管理人的损害,此时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93条无因管理的规则处理。而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典型情况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事故。对于该事故的发生,双方当事人都没有过错。《民通意见》第157条规范的典型情况是一方从事某种行为,在行为过程中受到损害,而对方当事人与该行为并没有关系,除了利益关系以外。可见,二者规范的不是同一种情况。

    一般认为,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体现在《民通意见》第155条和第156条。第155条规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当事人均无过错,应当根据公平原则酌情处理。此种情况,《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6条第1款第2项规定,堆放物品滚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损害的,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由此看来,《民通意见》第155条不再适用,此种情况也由适用公平原则改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第156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此条规定可以作为看作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类型。[31]

    值得强调的是,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不应当仅限于明确的类型规定,只要符合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条件,就应当可以适用。

    五、侵权法上归责原则的体系及配置

    如前所述,过错责任针对过错归责,凡因过错造成的损害,皆应承担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针对危险归责,只有因作业本身的危险造成的损害,才应承担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则主要起利益平衡器和舒缓社会关系的作用。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以及公平责任原则存在着互相配合适用的体系效应。一种侵权行为类型,如果行为人存在过错,则应当按照过错归责;如果损害是由于作业本身的危险造成,行为人不存在过错,但是法律认为应当由行为人一方承担该不利后果,则按照无过错归责。在无过错归责的场合,不能有过错的存在。如果有过错的存在,则应当按照过错来归责或者部分归责。[32]侵权结果的发生,不是因过错而发生,让任何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都可能引起社会关系的极度紧张时,则按照公平责任来归责。

    围绕危险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要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围绕危险作业引发的损害,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应当根据不同原因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如果损害是由于危险作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如果是过错行为造成的,则适用过错责任。如果损害是由于双方当事人过错造成的,则适用过错相抵。在这样的意义上,无过错责任可以适用过错相抵,也有免责事由。适用过错责任时,应当指明过错在哪里。如果损害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则免除危险作业人的责任。[33]

    由此一个初步的推论是,某类侵权行为并不必然适用某种归责原则;归责原则的适用,是个案的判断。确定归责原则类型的关键,是确定造成损害的原因。造成损害的原因可以分为过错、属于特定类型的危险以及不属于特定类型的危险三大类,根据不同原因分别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由此看来,归责原则的适用,是具体案件处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立法者需要做的,是确定哪些危险属于无过错责任的危险,哪些危险不属于无过错类型的危险。

    一般来说,多数人类活动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但并非所有从事活动的人都应承担无过失责任。只有具有特殊危险,即使善尽一般注意义务,仍无法使该危险全然安全的活动,才有适用严格责任之必要。否则若以相当的注意,危险即可排除,则课予过失责任即可。因此构成异常危险之活动,通常是指具有对他人人身或财产造成重大损害之危险,且被告无法以善尽注意义务排除危险者。[34]

    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第520节规定,确定异常危险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存在对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高度危险;(2)存在发生严重损害的可能性;(3)即使尽到合理注意,仍无法避免该危险;(4)行为不属于周围环境习惯的普遍做法;(5)该活动对活动地点而言是不适当的;(6)活动对社区之危险要高于其价值。

    邱聪智先生将危险活动之责任类型划分为古典危险责任和现代型危险责任。其中古典危险责任包括建筑物所有人责任和动物占有人责任。现代型危险责任包括活动过程中之损害和活动结果之损害。前者又包括交通危险责任和厂场事故责任;后者包括公害责任和商品责任。[35]

    立法者需要将某些危险划分为危险责任类型的范畴。危险责任的范畴,是从过错责任行为人不承担责任的范畴中划出一定的范围。属于这些范畴的行为,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原本不需要承担责任。但是,这仅仅意味着对于此类活动造成的损害,在不存在过错(无过错)的情况下,行为人依然要承担责任。而不属于危险责任范畴的行为,其行为人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不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危险责任并不意味着,在这样一些场合,不需要分清青红皂白,行为人均要承担责任;危险责任也不意味着,在属于危险责任范畴的场合,不会有过错的存在、因此不会有过错责任的存在。

    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第520节的评注认为,与过失构成是由陪审团认定不同,是否构成异常危险是需要由法庭而不是陪审团来认定。这样的立场对我们的启示是,无过错责任的适用也是由法官根据个案具体判断的事项。在笔者看来,修订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就基本上反映了这样一种责任配置理念。

    六、小结

    侵权损害发生后,损害后果的归属无非有以下几种情况:由受害人自己承担、由加害人承担以及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法律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何种情况下,应当出现何种后果。何种情况下何种后果的出现具有正当性。

    归责原则解决责任成立的正当性问题。过错责任针对过错施加责任,无过错责任针对危险本身施加责任。归责原则存在互相配合适用的体系效应。过错责任应当作为最一般的归责原则,即一般情况下,有过错就有责任、有过错才有责任;没有过错则没有责任。同时,法律应当规定,没有过错,但损害后果依然应当由行为人来承担,这就是无过错责任。法律需要明确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场合。此外,法律还需要明确规定的是,没有过错,但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需要由双方公平分担损失。这就是公平责任。

   

 

【注释】作者简介:王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1
      [1][2][3][9][12][13][20][35]参见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第10—14页,第1页,第36页,第196页,第208页,第201页,第101页。
      [4]王泽鉴教授将危险责任与无过失责任等同看待。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台北1998年版,第一章第三节。陈聪富教授也在交互使用危险责任、严格责任或无过失责任。参见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59页,脚注11。黄立教授也采此见解,参见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5]比如,邱聪智教授认为危险责任类型包括了建筑物所有人责任、动物占有人责任、交通危险责任、厂场事故责任、公害责任及商品责任。参见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第101页。在这样的意义上,危险责任应当等同于无过错责任。
      [6]参见魏振瀛:《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80页。王泽鉴教授也持此看法,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第17页。
      [7]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8]对原因责任主义的评价,参见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第261—262页。
      [10]参见崔建远主编:《民法九人行》,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43页。
      [11]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第520节对异常危险认定的因素中强调,行为人从异常危险活动中获得经济利益,并非构成异常危险活动的必要条件,即使行为人从某项异常危险活动中没有获得丝毫利益,第520节的规定依然适用。
      [14][21]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263页。
      [15]转引自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99页。
      [16]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8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17]916 F.2d 1174(U.S.Ct.App.7th Cir.,1990).转引自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第161页。
      [18]Prosser and Keeton on Torts,537(5th ed.,1984).
      [19][22]参见拉伦茨:《德国法上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册),第277页。
      [23]参见王成:《天理国法人情》,《人民法院报》2007年6月25日第8版。
      [24]参见房绍坤、武利中:《公平责任原则质疑》,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8059。否定的理由还可以参看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6页。
      [25]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125—126页。
      [26][29]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6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293页,第290—291页。
      [27]肯定说的观点,还可参见徐爱国:《重新解释侵权行为法的公平责任原则》,《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
      [28]徐爱国教授针对所谓数量说,提出了有力的反驳。参见徐爱国《重新解释侵权行为法的公平责任原则》,《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
      [30]参见王毓莹、向国慧:《论公平责任原则的限制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公平危机及其防范》,《法律适用》2004年第9期。
      [31]参见汪水伟:《侵权行为法中公平责任的适用范围》,《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99页。
      [32]克里斯蒂安·冯·巴尔教授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的讨论可作为这一结论的印证。“必须规定严格责任的最重要的生活领域曾经是而且一直是道路交通。但至今为止,并非每个以机动车辆参与一般道路交通者、亦非每个动力化了的道路使用者到处都必须承担严格责任:即使存在这样的责任制度,它通常也仅适用于特定危险的实现并因此仅限于特定的损害形态。—些法律制度甚至根本未就此规定‘严格责任’,机动车辆保有者只有在他本人或其雇员有过失时才承担赔偿责任。”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张新宝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80页。
      [33]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第519节评注中的两个例子是:在一个城市的仓库里存放炸药,如果该炸药发生爆炸给附近居民造成损害,则属于严格责任适用的情况。但是,如果炸药没有发生爆炸,而是仓库的一部分墙体倒塌,正好砸伤了路过的行人,此种情况则不适用严格责任。同样。如果炸药在运送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损害,则适用严格责任。但是如果是运送炸药的车辆撞伤了行人,则不适用严格责任。
      [34]参见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6页。

来源:《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

版权声明: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商艳冬

上一条: 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行为的性质及其立法安排

下一条: 侵权法的历史散论

叶名怡:个人信息的侵权法保护

12-11

穆冠群:论英美法上的医疗特权

09-12

杨立新:修订侵权责任编应对动物园动物损害责任归责原则进行调整

09-22

徐明: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及其侵权法应对

07-24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武汉工商学院{教授}: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及其侵权法应对

03-09

王伟:论金融服务者缔约说明义务违反之私法责任

09-28

林鸿潮:公共危机管理问责之中的归责原则

09-25

叶名怡:论侵权预防责任对传统侵权法的挑战

06-06

龙卫球:《侵权责任法》的基础构建与主要发展

05-02

张铁薇:侵权法危机的伦理诊断

07-08

于飞:论德国侵权法中的“框架权”

06-23

曹险峰:论公平责任的适用

06-25

魏振瀛:侵权责任方式与归责事由、归责原则的关系

06-17

李扬 :日本著作权间接侵害的典型案例、学说及其评析

04-24

张玉敏: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研究

08-21

冯晓青 胡梦云: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研究

10-11

胡坚:归责原则的适用范围辨析

11-11

左婕: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01-02

姚欢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研究

10-29

姚欢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研究

07-30

王成:医疗侵权行为法律规制的实证分析

01-29

王成 北京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变迁的考察

01-18

魏振瀛 王轶 王成:关于侵权责任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的一条意见

12-12

王成: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理念及配置

07-22

王成:性骚扰行为的司法及私法规制论纲

04-07

王成:耶稣、看门人与侵权立法的选择

07-12

王成:猪流感与民事主体资格

05-18

版权所有:中国私法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中国私法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7-88386157